巴纳贝不认为自己是个迷信的人,但他确实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自己向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这种力量是否属于上帝,他并不能确定,因为他曾经向上帝呼吁祈祷,但上帝并没有给他明确的指示。

“不屈”号在炮击亚历山大港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经受住了埃及人猛烈的炮火,也证明了集中防御、首尾无防护的设计是可行的。在这场战斗中,“不屈”号一共被击中了15发炮弹,其中有10发是打在了中央装甲堡上,根本没有能够造成多少破坏,只使得几名水兵死伤,另外5发击中了没有装甲防护的舰首尾部位,也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损伤或严重损坏,战舰的作战行动没有丝毫的影响。这证明巴纳贝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质疑他的设计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喜欢追求完美的海军部也希望他能够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军舰,以保持皇家海军的技术优势。

可是设计“完美型”铁甲舰,要从哪里着手呢?

那个叫陈伟的年轻人的报告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本世纪前期至中叶,蒸汽机作为舰船的新型动力装置,成为舰船技术取得突破的先导。从‘光荣’号和‘勇士’号开始,风帆退为辅助动力装置。第一艘完全取消风帆装置的‘蹂躏’号是世界首艘纯蒸汽动力战舰,是英国的光荣。这时蒸汽战舰的功率已达8000至9000马力。与风帆战舰相比,蒸汽舰船航速快,达到15节以上,同时不受风力等天气环境条件影响。”

“蒸汽机动力的采用大幅提高了军舰排水量,使得铁甲战舰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蒸汽动力远胜风帆。使舰船拥有了更为强大持久的推动力,因此战舰可以造得更大、更长。象英乾战争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出动的最大吨位战舰长度不过100米,排水量不过2000吨。而现在有乾国学生实习的‘不屈’号的长度达到105米,排水量高达11880吨。排水量增加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舰船防护能力的显著提升,在英乾战争中,英国的木质风帆战舰主要用铜皮包覆,但随着新型爆炸式和穿甲炮弹的发展,这种做法已经很难抵御舰炮的轰击。为此,出现了在舷侧安装有装甲的铁甲舰,随着设计的发展,之后整体防护受到重视。舷侧的装甲带不再局限于保护火炮安装部位,而向前后延伸到了军舰艏艉、向下延伸到水线以下,对船体、船舵、螺旋桨等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同时,英*舰也逐渐从木质龙骨/木质船壳,发展为铁质龙骨/木质船壳,直至铁质龙骨/铁质船壳,至此以钢铁装甲作为防护的新型战舰彻底取代了老式木质战舰。”

“蒸汽舰船的出现带动了舰炮技术的发展。早期的铁甲舰依旧沿用风帆战舰时代舷侧炮的排布方式,到了本世纪,世界海军逐渐进入到了蒸汽化时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一次真正的大规模海战来检验海军的兵器装备和战术。直到9066年7月20日利萨海战的爆发。在这次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编成了三个前后排列的‘人’字阵型,以此进攻编成纵队的意大利舰队。成功突破了纵队阵型,进入乱战,采用近距离射击以及撞击等战法,彻底击败了意大利舰队。这次难得的海战好似一座灯塔,对未来海军兵器、战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导指向作用。”

“利萨海战彻底改变了此后海战和军舰设计的样式。利萨海战尽管具有太多不确定的偶然性因素,然而海战的结果和具体的战术样式随即被西方舰船设计界奉为经典范例。大变革随即产生,失败的意大利海军所采用的舷侧火力和纵队战术,被认为已经过时和落后,而获胜的奥地利海军排出的横队则被认为是新的战术标准。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原先布置在军舰舷侧的火力被忽视,代之为可以覆盖军舰舰首方向的大口径火炮。用口径替代数量的理论也随之兴起,大量配置的舷侧火炮被数量有限但越造越大的大口径火炮所取代。在英国海军中占有主力地位的‘不屈’号、‘海王星’号、‘无畏’号等战舰。都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

“利萨海战暴露出舷侧炮无法转向军舰的首尾方向射击、射界受限的弊端,随后通过技术革新,出现了将火炮布置在舰艇中心线附近,通过旋转炮台来实现转向射击的甲板旋转炮塔铁甲舰,这种布置虽然比舷侧炮战舰更占用舰体空间,因而使得单舰火炮数量大量减少,但欧洲各大国海军通过增加火炮口径和威力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铁甲舰的火力攻击范围更广、作战更为灵活。这一时期的大型铁甲舰,最大舰炮口径都超过了300毫米。”

“火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因为它将大大的影响未来的舰船设计。”

“40年代时,欧洲各国海军装备的主要是前装滑膛炮,其技术原理和水平相比200年前没有质的提高。但在9046年之后,火炮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046年,步枪膛线发明人意大利的卡瓦利少校成功地将膛线移植刻制在火炮内膛上,制成世界第一门线膛炮。9054年,英国伟大的火炮专家阿姆斯特朗研制出闭锁机(炮闩),闭锁机机构设置于炮尾,可以打开,通过它可以向炮膛内输送弹药,炮闩的出现意味着后膛装药的火炮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随后在9064年,德国人克虏伯推出了新式后装线膛炮,他利用当时各个发明家的研究成果,提出用全钢代替铸铁制造火炮,同时他借鉴了阿姆斯特朗的铸炮工艺,即将原来整体铸造的炮身分为内外两层分别铸造。外筒的内径略小于内筒的外径,然后通过对外筒进行加热使其膨胀,膨胀后的外筒内径增大。刚好套在内筒上,然后经冷却后的外筒收缩。与内筒紧密贴合在一起。这种先进的技术使得炮身的韧度和刚度远远超过整体铸造的火炮。克虏伯使得后装线膛炮的质量远远超过前膛炮,可以承受更大的膛压、火炮射速更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同时火炮持续射击能力更强,更耐热,身管寿命也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身管铸造更为优良,因此火炮身管长度也有显著提高。以海军舰炮为例,多为25、26和35倍径,如克虏伯新式的12寸(305毫米)舰炮。其倍径为25,身管长度达到7.625米,有效射程达到了7800米。”

“在炮架发展上,本世纪中叶,一般火炮的炮身系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即所谓刚性炮架。刚性炮架火炮发射时炮架受力大,炮管连同炮架整体后坐。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设计得很笨重,造成在战场上的机动困难。又因发射时整个火炮产生较大位移,重新复位和瞄准都很浪费时间。使发射速度受到很大影响。为架退炮,即在火炮射击时,火炮炮架和炮身一同整体后坐复进。由于火炮炮架和炮身重量大,十分笨重,因此后坐耗时费力,平均发射间隔时间在90秒以上,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弹药方面,炮弹从早期的前装炮圆形实心弹变为后装线膛炮使用的爆破弹。爆破弹是火炮技术专家在意识到实心弹威力有限之后,发明出一种弹体内部为空心,装填有碎片,依靠火药爆炸后弹丸炸开的铁壳破片和内部预装的碎片杀伤的炮弹。它与实心弹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了引信。通过引信来引爆炮弹内的黑药。由于黑药炸力不足,对于钢铁战舰的毁伤效果有限。加之架退炮的固有缺陷,射速缓慢。不易瞄准,无法对目标形成足够的火力覆盖,哪怕是大口径的火炮,发射出的爆破弹和实心弹都难以击沉敌舰,所以火炮和鱼雷配合古老的冲撞战术并用的乱战战术得以大行其道,并且在利萨海战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诞生于风帆时代末期的机动战术,被证明在军舰机动力倍增的蒸汽时代,运用起来更为自如。这样早期蒸汽军舰上仍然布置在军舰两舷的火炮逐渐被取消或减少,改为在舰首方向布置大口径火炮,以此适应船头对敌的突击机动战术的需要。同时,利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撞角战术也得到重视,各国大小军舰上纷纷将撞角作为必备武器。随后,新出现的海上近战利器——鱼雷被认为是进行乱战的绝佳武器,也开始广泛装备上军舰。海军装备的发展,出现了向机动战术倾斜、让路的势头。大口径火炮和撞角战术盛行后,海战攻击法也发生了转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军舰上出现火炮口径增大、数量减少现象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火炮口径增大后,出现了只装备几门大口径舰炮的军舰,舷侧炮被取消或减少,因此海军界海战战术思想为之发生了改变。”

“正是在这一时期,英国建造了数艘主力战舰,这些军舰如‘不屈’号都带有这一时期建造的军舰的鲜明特征:炮位较少,但口径较大,火炮布设适应舰首对敌作战,普遍装有鱼雷和冲角。”

“某些海军技术史知识基础薄弱的民间研究者对英*舰建成的的兵器技术背景缺乏了解,对英*舰的装备情况和设计特点产生理解混乱,甚至在对亚历山大港之战进行解读时,凭着自我混乱的理解,一厢情愿的认为军舰的设计思想落后,才导致在战斗中遭到损失,做出言之凿凿的离题分析,继而引申出整个英国舰队*不堪的结论,对皇家海军和军舰设计部门的声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我已经详细说明,这些军舰在建造时,世界海军战术还是以横队战术为主,横队战术的本质就是冲撞战术,即以冲乱对方的队形为主要攻击手段,因为目前的大口径舰炮重量大,射速慢,瞄准方法有待改进。命中率较低,炮弹装药是黑药,威力较小。所以在以乱战战术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军舰,采用的是‘舰首向敌’和‘以口径换数量’的炮火设计。舰炮的数量和炮弹的载量都大大减少,配以鱼雷和冲角辅助,是以诞生于这一指导思想下的英国海军的军舰普遍炮位少,备弹量也小。”

“英国海军的实力一直是世界海军之首,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是世界海军科技发展最快、舰船更新换代最为迅速的时期,世界海军兵器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本世纪中叶以后,海军的舰载火炮技术与陆军火炮技术一样。开始酝酿着一场革命。首先,由于后装线膛炮及其新型炮门和反后坐装置技术的发明,且采用了无烟火药和高能炸药,舰炮的射程明显增大,射击的准确性和攻击威力也大大增强。就射程而言,到目前为止,德国克虏伯舰炮最大已达到5000多米,阿姆斯特朗重炮在强装药的情况下可超过4000米,其末端速度仍有260米/秒。在攻击威力方面,海军大炮的炮弹在有效射距内大约可以穿透与大炮口径稍微薄一些的最坚固的装甲。毁伤能力大大提高。”

“针对舰炮威力越来越大这一情况,为了有效地提高舰船的生存能力,各国对舰船的装甲防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到本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各国海军对装甲舰船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在舰船装甲日益广泛使用的同时,装甲技术也有不断革新。开始时的装甲多为舰船的水线带装甲和隔障装甲,所使用的材料为铁或钢,虽然装甲厚而沉重,但仍不能有效地抵御威力越来越大的火炮。于是,各国海军转而重点防护炮塔和其他要害部位,并转而使用复合装甲材料,或经过特殊处理的钢材。”

“在大炮与装甲的较量中,舰炮技术和装甲技术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场较量到后来还是舰炮占了上风。西方的火炮技术之所以能有较大的发展。是与这一时期化学领域在研制火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各国对火药的研制都非常重视,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火药发明家和火药制造公司。推出了多项比较重要的新成果。9073年德国化学家斯普伦格尔发现苦味酸可以用雷管起爆,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我相信已经有人开始试验用它作为炸药装填炮弹,因为它的威力要比黑药大得多,而且爆炸不产生浓烈的烟雾,还有很多国家的技术人员在做着相同的研究,希望能得到高性能的炸药,人类即将正式进入无烟药时代。在未来,西方国家的舰船设计师们一定会承认,他们再也不能为军舰任何部位提供绝对可靠的防护。在有效射距内,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防护的部位只有炮塔、火药库、水线和机器舱,对其他部位的人员只能提供很有限的防护,以防御火炮的打击。”

“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发展趋势下,我认为古老的纵队战术将得以复兴,为纵队战术设计的军舰将会成为主流,体型大、炮位密集、载弹量多的军舰将取代现有的舰型,成为新时代的开端……”

巴纳贝脱下他的新衣服搭在椅子背上,开始写起一封信来。

信是写给地中海舰队司令西摩尔中将的,写得很长,下午慢慢过去,他又喝了几杯咖啡,几页纸的正反面都写满了墨迹。他发现自己在说着本不想讲的事情:战争的血腥残酷,公众对海军造舰部门的无端指责,海军技术的新发展动向……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把前面写的几张卷起来,在一页新纸上重新开始,部分内容如下:“无论如何我就要开始新的设计了,不知以后将会怎样。最初我打算在这封信里写写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从那个年轻人的报告中得到的启发,以便你有所判断。但我相信,那些事情要用蓝天般宽阔的信纸才能写完,而且,我既没有那种意愿,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我需要那个年轻人用他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头脑来启发我,帮助我,我也想将自己知道的一切传授给他……”

巴纳贝靠在椅子里,向议会大厦望去,一位穿着白裙子的女士,拿着一个小包裹急匆匆穿过草地。一辆黑色的马车在议会大厦和红石建造的教堂之间驶过。一阵风吹起马路上的灰尘,巴纳贝猛然注意到下午即将过去,斜斜的阳光昭示出冬天已经逼近。(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